中国国家博物馆——王处直墓被盗始末,珍贵造像回归记

  • MPR
  • 时间:2021-01-28 13:57


      1994年6月,位于河北曲阳县灵山镇西燕川村的王处直墓被盗,可恶的盗墓贼不仅将了几个墓室的陪葬品洗劫一空,同时被盗的还有墓室内18块浮雕中的10块,这批文物被贩卖的去向却如石沉大海,不知所踪。


      2000年,中央美术学院袁运生教授在美国访问期间,正赶上佳士得拍卖行举行“中国陶瓷、绘画、艺术品拍卖会”。在他不经意间翻看拍卖目录时,一件彩绘浮雕拍品引起了他的注意。


      河北曲阳王处直墓被盗时,袁教授当时正在曲阳附近采风,所以他对那次发生盗墓之事印象特别深刻。多年的艺术经验告诉他,这件浮雕极有可能就是王处直墓浮雕武士像。为了阻止国宝被拍卖,袁教授立刻与有关部门核实情况。

      专家们赶赴北京核对拍卖图录,拍品第209号是一件汉白玉浮雕武士像。图片中武士身披铠甲,站立于牛身,头顶卧有凤凰一只。武士持宝剑,不怒自威,剑尖直指牛口中的荷花。整个雕像用红、赭石、黄等色彩绘。浮雕风格姿态似与1995年曲阳西燕川王处直墓有关。专家们对照了大量的图片资料和当初被盗墓的现场勘查记录后,认为这件浮雕武士像就是王处直墓被盗的其中一件。


       王处直是唐末至五代时期割据北方的重要藩镇之一,安史之乱后,朝廷对藩镇的控制力几乎归零,王处直晚年遭其义子王都软禁,享年六十一岁。也许是出于对王处直的亏欠,也许是为了博取一个孝名,王都对王处直进行了厚葬。

       王处直墓早在金代,就被盗墓者闯入墓葬的后室,盗走了后室的随葬品。可是此墓建造之初,在前后墓室之间用石砖进行过封堵和伪装,所以金代的盗墓者并没有发现前室。


       1994年的这次盗墓,盗墓者携带炸药来到了西燕川,通过爆破手段和挖竖井的方法盗掘王处直墓。盗墓者进入了前室,王处直墓原本最后的一道防盗措施也变得毫无意义,前室被洗劫一空。1995年,河北省考古工作者对王处直墓进了抢救性的考古发掘。

       王处直墓位于西燕村西两公里左右,该墓为前后两室的青石墓,墓室内除了画工精良的壁画外,还有18块汉白玉石制成的武士像、十二生肖、散乐以及奉侍等浮雕,这些浮雕作品,人物形象逼真,雕刻线条生动流畅,尤其是奉侍、散乐浮雕,人物形态各异,面颊丰肥、发髻蓬松,尚残留大唐风貌,可谓雕刻艺术的珍品。令人遗憾的这些五代珍品遭到了盗墓者的疯狂破坏,后来墓室中只发现6件,包括鼠、龙、马、鸡和奉侍、散乐。蛇、羊被盗墓者凿下运出墓外,藏匿在草丛中尚未来得及运走,其它的10块被盗墓者偷运倒卖,一时下落不明。


       墓门后的甬道两侧是两座尉迟敬德、秦琼的武士门神浮雕,其目的为驱妖避邪。另外的十二生肖俑是唐墓中流行的随葬品,其余的散乐、奉侍浮雕仍然保存着大唐风韵,浮雕表面施以红、赭等颜色。我们不得不感叹于当时的雕刻艺术家们技艺之高超!
 
       直到袁教授发现这件武士浮雕下落后,经过多方努力,在大量的证据提交美国后,拍卖被纽约州南区美国地方法院叫停。209号拍品被没收后,拍卖委托人提出了两点疑问试图挽回损失,他说:首先,他认为武土像与王处直墓内的散乐和奉侍浮雕的风格不同,不属于同一座墓葬。其次,他认为散乐和奉侍两块浮雕颜色暗淡,而武士像则鲜艳如初,出土于同一座墓葬中无法解释。


       其实很简单,武士与散乐、奉侍浮雕本就不属于同一类型。武士雕像的作用是镇邪,从而达到扈卫墓主的目的,其造型势必夸张,表象威严。奉侍、散乐等则反映的是世俗生活的场景,为了表达墓主人的豪奢生活,这些形象会被塑造成平易近人的模样,有差别也不足为怪。散乐和奉侍浮雕和武士像在墓中所处的位置不同,由于在金代盗墓后有水浸入墓中,长年的浸泡造成了散乐和奉侍浮雕颜色冲淡,而没有经过水浸的武士像却颜色鲜艳。



       河北文物局给出的合理解释彻底打破了拍卖委托人的幻想。就在中国追索武士像的过程中,美国收藏家安思远先生主动与中国文物部门联系,他于几年前他曾收藏过一件与拍卖武士像类似大小的浮雕武士像。经考证,安思远先生手中的武士像正是王处直墓中被盗的另一件武士像,该武士脚踏麋鹿,手握宝剑,肩上盘龙,雕刻手法与被拍卖的武士像一致。


       2000年6月26日,安思远手中的这件武士像回归中国。2001年5月26日,被委托拍卖的另一件武士像回归中国。两尊门神秦琼与尉迟恭最终被收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。





2020-09-25 07:56
编辑:南瓜

分享到: